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健浩 容

《紐約大國民:珍雅各》


1960年代,紐約下城區的人文聚落面臨來自市府的拆遷壓力,身為記者的珍雅各為保護格林威治村和小義大利街區的生動活力,一人力戰羅勃・莫西斯一系列貫穿曼哈頓的快速道路計畫。她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至今仍是都市規劃專業中必讀的經典之作。二十世紀最戲劇化的都市更新保衛戰,本片精彩地描述這場仗從無人看好到最後勝利,珍雅各是如何透過耐心與細緻的辯論和游擊戰,對抗看似勢不可擋的體制巨人。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ashington_Square_Park_02.jpg

「你不可能了解一個城市,當一個城市被完全了解,它將會死亡。」──珍雅各

能有這麼精彩的影集觀賞與映後座談,一切都要感謝忠泰美術館與Giloo紀實影音、凌天老師、鄧兆旻藝術家,共同針對城市議題與電影內容進行對談與評析分享。,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去Giloo紀實影音看,非常推薦大家慢慢品味。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如此聳動的大事件書中開頭的第一章,卻是談人行道。孤立來看,並不重要,其意義很抽象。只有在與建築以及他旁邊的其他東西,或者附近的其他人行道連結起來時,它的意義才能表現出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放在街道上,除了乘載馬路中間的交通外,其還有其他目的。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區域,是一個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唯有市民願意使用這舞台,這大舞台才成為了城市。

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和見解順應著時代的的創造新的價值觀,用著流暢的說故事的一場舞台劇戲劇性的小蝦米對抗著大鯨魚,總是能激起文化討論的浪濤。也畫下了逐漸變機械冰冷的政策體制與現代主義,但歷史弔詭的也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在這選擇的交叉口踏上另一條路的世界會是甚麼樣子,高速公路的貫穿破壞的都市紋理也自己創造了他們的塗鴉、幫派、次文化;格林威治村也完全仕紳化產生成了新的文化,也不在是當時寄望的宜居鄰里關係了。 也在有了些許的了解後發現珍雅各其實也不只是全然的平民城市規畫大師,在她看來,城市經濟學才是自己最拿手的強項。發現世界上充滿活力、經濟發展蓬勃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備一種能「創造新工作」的能力,如她說故事的能力,第一章又是一個聳動的標題,也期待我能抽空愉快地讀完這本著作。 紀錄片當然也塑造了一位大魔王羅勃・莫西斯。然而現實生活永遠不像英雄電影一樣非黑即白,當都市無法更上變化必定會需要做出改變,而一個飽和的都市必定就會出現拆遷都市更新,大刀闊斧的犧牲,就算是現代的巴黎也是一番大革命過。中世紀的巴黎老舊巷弄,基礎建設的不足,街道上馬糞散發的污濁,也是在1852年至1870年喬治歐斯曼的整建下重新獲得寬敞的街道、林蔭道、公園廣場、以及拓展巴黎周遭郊區等,也使得巴黎輻射狀的街道網絡型態被認為是現代都市的模範。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bert_Moses_with_Battery_Bridge_model.jpg

紐約當時的背景也是如此,工業革命汽車的量產與進駐大大的影響了城市的道路系統也進而改變了其樣貌與機能的需求。改變變得勢在必行,在公部門與私部門通吃的羅勃・莫西斯顯然就是時代下造出的極端英雄,1910-1960的紐約無疑是他現代主義的實驗基地,無論是三區大橋的連結、地標性建築的設立、大量的公園與休憩空間、政治文化的林肯中心,無疑都是鞏固紐約的城市象徵。然而手段口號卻過度的偏袒了大眾汽車與資本主義的量產,少了那麼一點人世間的溫度。高層社會住宅也種種因緣際會下反而成了新的問題兒童,冰冷的花園也滿足不了所有的使用者。沒有為人性的思考與制度法規的失衡下,資本主義裡的共產夢美好的烏托邦瞬間崩壞。 但建築空間本身的錯的比例又占了多大的成分,現代主義的精神又實現了多少,放棄了多少,也是身為建築專業的我們後續需要再繼續做的功課,而這時代又更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互助合作才能全方位的做出最完善的設計。無論是制度的建構,完善的營運計畫,人心和慾望的權衡,社會結構的轉變,現今社會下的城市已經不在能過去的方式直接複製,但總是能給我們龐大的經驗與教訓,而最近許多的再生規劃也是重新利用淘汰的運輸型基礎建設,例如MVRDV在首爾的空中花園、 紐約的sky garden種種回歸人體尺度的溫度也在城市裡華麗的綻放,新的公共交通系統、地下運輸都重新連結了城市與交通的權衡。一直變化的城市除了放眼未來,觀察現在城市的生活現象也是一門課題,而現今的社會我們又到底進不了多少 ?

最後補充一下凌天老師的延伸學習推薦。除了THE PRUITY-IGOE MYTH,看著沒有中文字幕的影片勉強吸收著以外,其他都還沒有時間看過,看完也可以向我分享哦! 1_THE PRUITY-IGOE MYTH 2_落腳城市 3_城市的勝利 4_我當黑幫老大的第一天

後記隨筆 回想起自己的畢業設計,才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始注意到自己也真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異想天開的片面的記錄了城市的一個畫面作為發想,或許台灣的街道的精彩度遠遠大於我所觀察到的,而現象學的精神也被我詮釋的一塌糊塗。但也是恍然發現我似乎有打算嘗試去創造垂直化的街道價值可能性,企圖創造現代大型量體裡面的街道趣味,又企圖回應城市孤島與城市的連結方式。但又因為太在意大型建築的造型是是服務城市的而導致量體與空間關係失衡,或許裡面還是有著一些有趣的機會,每當聽到垃圾車的音樂,就會再次提醒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還是努力朝夢想前進著。

9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