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美術館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很久沒有注視著工地好奇的探頭探腦了,唯一踏進這麼大工程的經驗就只有的衛武營的工地探險了。對未完成的建築持常常充滿著一種純粹與嚮往,害怕著細節的完成甚至是人和生活的滋長,荒唐而不寒而慄,畢竟這是部分屬實。 默默進行中的台南美術館,低調的一磚一瓦建構著,在台灣是值得慶幸的事。而工地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往往影響著城市周遭、居民生活、商業行為,而多半弊大於利。防塵的假設工程下的工地短暫的獲得了一個片刻的新風貌,與效果圖通透光亮的氛圍截然不同,如同厚重的堆砌著的積木金字塔。主結構的落成,巨大的量體在台南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見,而微微露出那笨重的五角形芎頂,如折了羽翼的飛禽,微微的改變著天際線。 設計邏輯的合理單純,量體朝向位置,開放性階梯舞台,固然是一番美意。然而在台南的城市裡,破碎的開口虛偽得迎合這城市,過度連結變成了咄咄逼人的虎口。刻意營造出來的當代感,大絕集氣到一半被人看破的無奈,總覺得台灣的公共性,並不是這沒個性的感覺。 設計者或許最重要的理念與挑戰早已經不在那象徵性的概念上,概念形式化的變成設計者對業主論述的唯一接受方式且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舊競圖下活動遮陽板刪除的調整,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怪異,這比BIG原封不動把 Shanghai Expo RÉN Building 換了基地參與競圖還讓人更難為情。台灣城市的精神、公共性的契機又該如何呈現,對於市井小民的文化傳播的衝擊性仍是一大問號。
圖一 台南美術館效果圖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棟建築,而是文化藝術的平台,一職淪為一句口號。美術館的公共開放空間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無法帶來嶄新的碰撞與收穫而淪為高級文藝咖啡廳,豈不是浪費了原本美術館的好意。台中歌劇院也是努力的進步著,或許經營者也很努力想做出宣言性的表態,達到公共大家對他更多的認知甚至出現了導覽行程,固然是一番美意。但看電影不會只是進去看電影院內觀裝潢,介紹音響有多高級,最重要還是享受一場電影。但這場電影票又何嘗是大家能力所及和所需要的 ? 或許現行公共建築的計畫沒有充分社會性的思維,或許他不屬於我們的城市,或許我們根本還沒準備好迎接他們。最後淪為空洞的蚊子館都是不樂見的結果。 然而對於公共性的表態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絕對的開放與包容對比之下,我更喜歡OMA這次對於台灣的公共的詮釋。夜市文化和雜亂的表面意境的詮釋和那高姿態的氣勢,與基地的衝突就像台灣土狗一樣。相較之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誇大的量體造型與窺視展演的公共性隱喻就更為諷刺與幽默,讓人會心一笑的調侃總讓我更熱愛我們的城市與我們的文化,或許也只是我過度揣測,但能無心插柳產生的碰撞更凸顯OMA的可貴。
圖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現況
圖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效果圖
只可惜同樣也是鎂光燈下大家關注的焦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就坎坷多了,成了完全停擺的工地。大型圓形球體躲在暫時的鐵皮屋屋頂下等待著完工,優雅的分割金屬立面對比著鷹架顯得格外亮眼,而把虛空間全部填滿的鷹架也成了短暫的永恆,曲面的玻璃帷幕又何時才能看見呢。這也是既清水休息站(已經早就被改建的亂七八糟了)後的第二個弔詭插曲,或許Rem Koolhaas 一輩子都不想再來台灣了吧,一直期待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落成又要等到何時呢 ? 無論是現在進行式的工地,停止中的建築還是已經營運的場域,都沒有可以獨善其身的能力。這關係著市場、公部門、政策、民眾、設計者的立場甚至是時間等等的互相角力,會被改變的因素有太多,而我們有要如何迎接即將出生的這兩棟公共建築呢 ?
圖一http://www.f3art.com/%E3%80%90%E5%8F%B0%E5%8D%97%E8%97%9D%E9%BB%9E%E3%80%91%E5%8F%B0%E5%8D%97%E5%B8%82%E7%AB%8B%E7%BE%8E%E8%A1%93%E9%A4%A8/
圖二
http://hkr.com.tw/project/%E5%8F%B0%E5%8C%97%E8%97%9D%E8%A1%93%E4%B8%AD%E5%BF%83-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
圖三
http://oma.eu/projects/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