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預注鑄、天井、多功能教室加在一起,總會讓人想到中規中矩的方盒子與制式化的複製。
搭著東西線捷運一路從機場直接殺到南洋理工大學,雖然對這案例已經略有聽聞。卻還是招架不住它所帶來的衝擊。
整體非常有條理,卻非常生動。元素非常單純,的設計手法也不會讓人覺得非常用力。
不是怕混亂而減少設計元素的使用,更像是每一個環節都有環環相扣的原則。
作為多功能討論教室一樓的流動與彈性真的非常優雅,簡單地處裡的地形差與主入口與副入口的關係,一樓鋪面優美的弧線的引導更是把樓上的挑空拉近了距離和讓桌椅家具也隨著著節奏擺放著;垂直動線更是組織了每一個樓層,原本應該因為垂直動線與管道間的整合讓樓梯間與主空間平面更加分離,卻利用了材質的轉換,灰色鏡面後方的垂直管道壓抑出一條細長的走道更是加深了中庭的張力。完全被金屬隔柵網封住的樓梯與通透陽台的對比。原本會是斷開的空間全部變成了全新的接合劑。
坐在三樓寫著筆記畫著圖,看著學生自由的使用著各個角落,教室內的討論,依靠著牆、欄杆的臨時討論,一樓咖啡廳帶來的咖啡香從樓下緩緩飄上來,微微的風輕輕地吹著。真的很適合閱讀的一棟建築。走動之間感受每個空間都有不同的光;戶外的陽台的烈陽、符合投影機的現代教室上方的帶狀採光、可以滋長植物的中庭、量體夾擊出的茶水間的線光、對應戶外的採光樓梯間的造型燈的方向性。
唯一一座空橋是和鄰棟建築的連結,其中建築物內的中庭非常的簡單。站在中間向上看就是非常美的不同大小的挑空堆疊出來的天空。整棟建築其實也有非常多的裝飾(我印象中除了教堂以外第一多吧),卻絲毫不會影響空間的純粹反正讓人更加在意更加注目。裝飾也沒有刻意轉化成現代的語彙或是刻意隱藏,卻是如此明確地成為其中的催化劑。或者就是因為這些裝飾才把裡面鋸齒狀的牆面更加合理化 。
預鑄-
RC柱,每層樓的粗細逐一遞減,似乎每一個樓層為同一個模矩,其中角度的不一,似乎是再多接一塊(不知道是一起灌還是分開灌)
RC牆,紅色內牆呈現垂直承重牆,立面牆則用三分的洗石子去呈現整體立面的序列。
樓板-
薄板與機械設備完全分開,加上樓板邊緣的裝飾帶使樓板顯得更為輕盈。中間迴廊配合著向中心增長的半圓樓板增加了許多的停駐、討論的契機,而因此夾擊出的鋸齒挑空更是充滿童趣。
欄杆-
與低調的造型欄杆融為一體的插座和絕對是對於中間迴廊旁半圓樓板妥善利用的鐵證。
雖然整棟的多功能教室座落在校園邊界有一點政策意圖。在建造過程就被學生戲稱為"小籠包",和現在的使用狀況或許也就是對於使用者這建築最幽默的詮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