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任何人第一眼看得這巨大的太陽能看板招牌,很難不對他有深刻的印象吧,從遠方行駛中就能閱讀著,上方拼湊出的巨大文字更是畫龍點睛的玩弄著這些元素。總會讓人想起Jean Nouvel Brembo Technical Center,一條長達一公里公路平行的紅色高牆,強烈的商業工業組合後面隱藏著整個園區公園,原本應該會斷開元素的牆板,竟然成為連結這已經被公路段開的契機。(註一)
可是當我一和其作了連結,開始揣摩建築師在畫下這一筆太陽能板空橋的時候在想甚麼時,正在當兵生鏽的腦袋幾乎幫不上任何的忙。公路旁的巨大看板?量體比例需求?歷史與太陽能的連結?主入口意象的轉換?又或者只是建築師果斷直覺的判斷呢?就算是再次整理書寫的過程中我來是揣摩不出來。
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建築師的愛德華.福特在《建築的細部》提到了第四種細部---格格不入的細部,「與整個環境毫無關係,自行其是,追求自己的表現方式」。但如果是整個配置或是天外飛來的一筆,或許對整體來說,某些唐突是必要的,然而對於細節的理論對於整體配置是否又可以套用進去,也或是怪癖使一切更為完美?
不管如何,我超級喜歡。
回歸到整個建築配置,展覽、館藏、辦公空間以巧妙的比例與絕佳的距離彼此用室外空橋串聯著,露天的長廊連結著辦公與展覽、玻璃磚川廊連接著館藏與展場。大廳內平面空間分層也十分順暢。結構的外型更是些許調整著整體。內部空間與材料的運用,總有一種工業的冰冷,混凝土上刻意留下的細節是多麼的粗曠而細膩,混凝土與鋼構的整合下相輔相成,巧妙融合再一起。下方管線的整合十分笨重而厚實,總還是有一種微微斷裂的分層,處處充滿巧思的在解決問題,但或許是不爭氣的腦容量只能聯想道路易斯·康的金貝爾美術館下的對比,而相形失色了些。
最讓我驚豔的莫過於特展空間了,有別於一般展館都放在地下室或是非常封閉的角落,台灣歷史博物館與中庭挑空連接的操作總是讓人一直清楚明白自己身處何處,可惜天空不作美,沒辦法感受到自然光的力量。
這次的特展---地圖很有事 : 地圖的台灣史(註二),地圖本身是一種均質、表象的狀態,然而隨著科學的技術、未知的謊恐、主觀的選擇、創作的心情、甚至是刻意的蒙騙都讓地圖變成一個非常具感性的創作,館內也收藏了很多有趣的歷史地圖都非常值得去參觀,最後的單元與當代地圖的多元形式與應用,更是能夠感受到策展人的用心與意圖,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前去參觀。
後來閱讀了一些資料,建築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幾乎都在館前雲天廣場水舞臺上一次述說完,沉澱心情準備入內參觀。只可惜大多數人都因為停車動線,體驗順序或許都和此有些與落差,為之可惜。但如果從園區後方站在牽手橋看過去通透的長廊、玻璃磚川廊、太陽能板鋼構橋層層搭起的平台,有種不只搭起了平面空間的假象,也算是無意間發現的驚喜吧。
註一
Jean Nouvel Brembo Technical Center
http://www.jeannouvel.com/en/projects/centre-technologique-brembo/
註二
https://www.nmth.gov.tw/exhibition_236_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