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健浩 容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過去的宗教建築無論東西方可能都是伴隨著城市共存纏綿的故事,或許伴隨著廣場或是選址的交通、風水、象徵等,歷經一個一個歲月的陪伴等共同記憶。而如今在一個已全然規劃好的城市內要置入的教堂。非我國的傳統宗教的教堂,如此困難的詮釋與創造,要如何去描述實在是非常困難的領悟。儼然在廖偉立建築師的草圖下勾勒出了屬於他的原型,一個坐落在台灣的神聖教堂。

非星期天的下午前去拜訪,也沒有直接從正立面大門進入,街口轉角回應周遭的手法實在不習慣,立面與量體,在基地內注意到的外部顏色材料多以紅磚、鋼鐵、玻璃、木材、混凝土的回應,而遠方行走時則被頂層突兀卻也低調回應著街廓大量體鏽銅綠的方舟的意象深深吸引。也是非常熟練地遭做了對於城市十字街郭的回應,但個人就是沒這麼愛這就是對環境謙卑回應的方式。反觀對比出背面一樓開放空間的流動倒是親切,在忽略了小小的管理室與一堆十字架意象的牆面後,其建築物的公共性擁抱著我們。抬頭仰望木構鋼構的大跨距屋頂輕快而整齊的搭接在立面上,而立足於地面的基礎卻如蜻蜓點水般的沾著一樓樓板的邊界,讓人無止盡的想往下探頭看個究竟,站在扶手旁開放空間彷彿變成了漂浮宇宙的一個立足點如此純粹,簡單而美妙。

踏上了室外梯進入了室內,閱讀著樓層關係與大量program的置入,彈性教室、宿舍、修道室、並沒有像基督救恩之光教會這麼的急促與縝密,雖然有著許多的開口卻不像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充滿與環境對話互動,也或許只是當下很少注意到建築外的事情。也或許是很難如此有造化的可以有做這麼多的機會操作,沒啥文化的我難免會只能做個對照。

內部空間的顏色與光線如魚得水般活靈活現,為每一間多功能教室的過度增添了一抹味,,而其中紅藍黃的配色筆者和友人猜測是對柯比意的致敬但這或許也只有建築師本人自己知道答案而已。但仍然還是有許多難以捉摸的畫面與態度,像是逃身梯的彩色玻璃下午投射出來的光線,如同迷幻的科技電影一步步航向心中的新天地,顏色交錯的樓梯夾層扭曲了原來逃身梯樓梯的制式的節奏,踏起來都特別漂浮雀躍,彷彿是逃離神聖空間的康莊大道。而對於樓梯的空間性的豐富往往讓建築物內的電梯只被能冷落再一旁,彷彿搭電梯的都是貪婪、急躁魯莽的人類。Rem Koolhaas 也曾形容電梯對於垂直關係的破壞性,但不同的是 Koolhaas 卻還是同時擁抱了電梯與樓梯,賦予了他新的價值與定義,但也或只是許建築物的規模仍不足與給電梯一個舞台。補充一下,在台灣最喜歡的電梯莫過於羅東文化工廠了吧(笑)!

主堂的採光與隔柵過濾著光線的篩網,是看照片永遠無法體會的感受吧!上方撒落的光線,不免讓人更想體驗星期天禮拜時的畫面又是如何呢?可惜午後的溫度加上並不是使用的時段,不像沒有其他樓層這麼涼爽沒有空調的情況也很難靜下來久留。對於宗教建築總是讓人難以下筆,充滿著非常主觀的詮釋方式的絕對空間。如同《寄生之廟》內序提到的,宗教建築若是能其單純深刻論述於空間本質的趣味性,豈是一大樂趣。但文筆思緒仍不足成熟的我,估計上述內文仍是雜亂叢生的跳躍。

而在理性思路與活現神話的碰撞下的量體熟練回應著都市環境紋理,材料與立面的表情連結著台灣的印象,精煉的空間配置與樓層關係,然而就是少了一股玩味兒,基地條件的限制更是讓廣場和一進門就是主堂的可能性渺茫,高層化的教堂與多功能教室彷彿成了都市人們需求的解答方式了,但一到了屋頂彷彿能夠理解他所想詮釋的,雖然對這宗教的認識非常的不足與片面,但那一望無際的城市線與十字架的採光造型的框景,能學習建築真的太美好了。​

延伸閱讀 《寄生之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029

稱作 寄生之廟 大多沒沒無聞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 是最常民的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是最大特色 長時間在都市的水泥叢林自然繁殖,有機演化的生物 當慾望能以空間呈現時,是台灣人真正想要也需要的有形產物 這些廟,多處在荒謬離譜基地,是不刻意設計的設計 這些廟,展現了台灣人合法或不合法適應環境的韌性 這些廟,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或選擇視而不見 這些廟,扮演著某年代的台灣人、社區與鄰里的核心 這些廟,是宗教場所,亦扮演著社區生活的集會場所 這些廟,視整個都市為宿主,寄生台灣的都市環境中 這些廟,拓印台灣社會都市的縮影,現實生活的反映 極少符合現代建築美學標準,卻絕對切中都市供需之必然 並非模範般的文化大廟,卻最能赤裸地反映台灣都市的獨特性

4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