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know when I was a kid we used to throw the football out of a first-floor window. We never went to play space ; the play space began immediately. Play was inspired, not organized. 小時候我們都會從二樓的窗戶把族球往外丟,我們從來沒有去過遊樂場;在那裏玩樂,哪裡就是遊樂場。
遊戲是被創造而非特意安排的。
Louis Kahn 路易斯.康(1901-74)
遇到大雨的我們一家人,一到基地內的停車場就開始飄著小雨,跑者進入基地的經驗也是蠻獨特的體驗。進到建築物的穹頂下,雨也突然磅礡了起來,然而在風陣陣狂呼嘯,建築物的shelter也不復存在。單純定義下的空間,三棵樹與棧板搭起來的純粹。而這裡應該就是想要認識大自然的人與大自然對話的教室了吧!小朋友在雨中嬉戲,感受雨滴刺激著皮膚的衝擊彷彿不曾見過雨一般的興奮,也沒有人因此抱怨,或者是因為旅遊帶來的雅興嗎? 在幾乎沒有任何明確機能的薄殼下,向遠方眺望過去,水面的依光被滴滴點醒,嘰哩呱啦的吵鬧著;湖面被風雨刮出了一刨刨泛著波。截然不同的水紋互相對話著,如同交響樂綿密的交織的旋律線,卻又是如此的激昂。水面向來是最自然的一面鏡子,有些反射了建築的倒影,有的囊括了整個城市的天際線,也有把天空抓下來瀟灑澎湃的不知足,也有的捕捉每一個人的倒影的快門;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可謂變化多端,如同古代銅鏡的詩意或魔鏡般的神秘迷人。水也成建築師非常喜愛的元素,而流動靜止、水的深淺、水底的材質、光線、人為的控制或是自然的巧手,此乃一門無窮的學問。 對於空間高低層的流動,整棟建築就像是魚缸一樣,而我們則成了優游的孔雀魚,不在受地心引力限制,自在的流動在每一個不同的高低位置;穿梭在在人造造景的細孔,窺看外面的世界。如同大面的玻璃魚缸大的框景,不能說是別出心裁的創舉。但精準的操作卻是還是再次讓我體驗了空間可能性,畢竟建築的本質上就不是發明而是發現。用如此大的垮距去飽覽這一片景色或許也是最暴力的方法了,和以小搏大的中國園林截然不同,但大自然的景色要如何回應,我就好像爬上了藤蔓到了巨人的世界與讚嘆新的秘境。唯有這建築回應的方式才能體驗到的雅興,整個建築其實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著墨在空間配置、結構曲線、機能關係等,也或許是大自然下才能共生的案例體驗八。 畫面凝結成了詩詞,短暫的停留下的遊客中心。理當應該是一抹的帶不走的雲彩。在這民粹主義的爆炸,這案子能不知不覺的完成何等幸運(也可能只是那時候的我實在太混了...)。混凝土更真的是一個很神秘的界面本身的語言被詮釋的如此專情,而我們又是如何接他的赤裸呢,清水模?粗框主義?還是經濟與效率下的包裝產物? 雨+例假日+美景=難能可貴之雅興。過了好一會兒,才理性了起來開始觀察細節,建築立面材質模板的分割優美而俐落,隨著染坊般的雨水洗刷滲透變色的混凝土多了一份詩意。不同於烈陽造成的光影的絕對分割,材料色彩被模糊的深淺使其融入了灰濛濛的景色,量體優雅的線條更是減輕了其重量感渾然天成。如此多人的觀光景點也因為這場大雨我才能體驗到這空無一人的畫面,也可說是難能可貴的旅行了。
後記
想來想去拼湊起整個片段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才開始查起了資料。也算是補起了自己困惑的地方。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就麻煩各位一定要去看下面的文章了!!!!!!!!!!
一定要讀的文章